醫聯體的建設有利于調整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布局,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有利于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更好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那么醫聯體在我國實行得怎么樣呢?快跟著小源源一起來看一看吧~
什么是醫聯體呢?
醫聯體是將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目的是為了解決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2017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山東考察時就說,“醫聯體是一項重大民生改革舉措,中醫講“通則不痛”,我們就是要通過醫聯體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破解群眾看病之“痛”。”
其實,早在2013年,醫聯體就成了“醫改熱詞”,近兩年熱度更甚。
醫聯體成為醫改熱詞
1、2016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了在分級診療制度中兩大抓手之一:醫聯體建設。
2、2017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李克強就指出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并發揮引領作用。”
3、2017年4月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對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進行了部署,指出破除行政區劃、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壘,因地制宜探索醫聯體建設。
4、2017年4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專門就《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有關情況進行了解答。
5、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一系列動作表明醫聯體建設不僅是潮流的大勢所趨,也是醫療改革的必定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醫聯體建設可謂“百花齊放”,總的看來,主要有這四種模式的醫聯體——城市醫療聯合體、醫共體、??漆t聯體、遠程醫療協作。
我國醫聯體模式
那么這四種模式分別在我國實行如何呢?
城市醫療聯合體
以一家三級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城市二級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1+X”醫聯體,縱向整合醫療資源,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已經有1764家三級醫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醫聯體建設工作,占全國三級醫院的80%。江蘇、重慶、四川、陜西等8個省份超過90%的三級醫院參與組建了醫聯體。
城市醫聯體有松散型和緊密型兩種,松散型醫聯體是一種契約式的縱向醫聯體,相互之間以管理和技術為紐帶;緊密型醫聯體則對所有醫療機構的人、財、物實行統籌管理。業界普遍認為,緊密型醫聯體優于松散型醫聯體,具體原因我們在這里暫且不表。
城市醫聯體的代表——深圳羅湖醫療集團
深圳羅湖醫院集團便是密集型醫聯體的成功代表,小源源覺得,羅湖醫院集團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在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上做得很好:
將社康工作經歷作為職稱、職務晉升條件;
對進行社康講座、義診、坐診等進行補助;
強化財政政策引導;
這些舉措讓專家們都愿意下沉到社康中心,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醫療、慢病防治等服務。
縣域醫共體
發揮縣級醫院的城鄉紐帶作用和縣域龍頭作用,以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構建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
在縣域醫共體這一塊做得比較成功的代表是安徽長天。由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和天康醫院分別牽頭,與基層醫院形成了3個醫療服務共同體。
這樣既提升了集團醫院的綜合水平,又帶動了全國兒科整體水平的提升,讓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全國一流的診療服務。
遠程醫療協作網
基層邊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發展遠程醫療協作網,讓公立醫院向基層醫院傾斜,提供遠程教學、醫療、培訓的服務,讓信息化手段促進資源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
如何提高邊遠地區的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小源源和你一起看中日友好醫院的做法。